——未来伙伴创始人恽为民博士专访
文/余水龙
公元前508年,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拜入孔子门下,尊奉为师,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敏而好学,终成一代圣贤,被后世尊为“复圣”,是孔子七十二贤之首,他叫颜回。
1872年8月11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和其余29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登上了跨洋的轮船,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学习深造,6年后考入耶鲁大学,9年后学成归国,1905年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这个孩子叫詹天佑。
1984年2月16日,正值元宵节,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一位老人在人群的簇拥下观看了两个小学生的计算机表演,末了激动地对周边的人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位老人,叫邓小平;两个小学生,女孩叫丛霖,男孩叫李劲。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 首次从官方的角度提出了STEAM 教育的标准,也给学校STEAM课程建设费用在政策层面得到了进一步支持。
历史时代的更迭,总会在教育的发展当中留下鲜明的烙印;一个国度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一定是这个国度的儿童教育开始普及相关的学习课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个历史人物与事件,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亦不过是一粒不起眼的尘埃,但其背后所反映的却是从农耕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更迭。
这是个什么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应有的教育?
“对于教育,我认为在未来,学生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知识,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能力训练,三分之一的时间学艺术、音乐和体育。”一旦开启关于教育的话题,恽博士眼睛里就会闪现出光亮,掩饰不住地想要表达他的教育理念,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坐在面前的是一位有着独立见解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机器人技术专家,未来伙伴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
未来伙伴创始人兼董事长恽为民博士
事实上,将恽为民博士称之为教育家一点也不为过。1996年,他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Jake Mendelssohn教授共同创立了教育机器人学,提出教育机器人学的三大教育理论基石: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成功能力、冯·格拉斯费兰德(Ernst von Glasersfeld)的激进构建主义和加登纳(Har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能。基于教育机器人学的理论开发产品、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也构成了未来伙伴教育机器人与其他教育机器人产品最根本的差别,是未来伙伴教育机器人最底层的系统。
“如果把教育机器人看作一个人,那么‘机器人’就是骨架和血肉,‘教育’才是教育机器人的灵魂!肉体为灵魂服务,而灵魂使这个肉体更有价值。”这是在从事了20多年教育机器人事业的恽为民博士对于教育机器人的“灵”与“肉”的认知,
这可能是他20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得出来的结论,也有可能是他自创立未来伙伴,创立教育机器人学之初就已经明确并始终践行的理念。
20多年的总结也好,20多年来努力践行的理念也罢,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围绕着这个核心,中国多了一家了不起的企业,而且现在这家企业迎来了她的最好的时代——世界真真切切地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教育实践已经从高等教育向儿童教育下渗。在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与儿童教育最显著、最有效的结合点,就是STEM教育。
STEM这个1986年起源于美国的概念,直到2006年才开始引起政府的日渐重视,2007年美国科学家委员会发表国家行动计划,开始将STEM教育从高等教育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阶段。在中国,STEM教育在2015年开始引起国家高层的关注,2017年2月则首次从官方角度提出了STEM教育的标准,中美先后相差10年。相比之下,信息技术的教育美国在中小学的普及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中国则起于80年代,中美相差20年。很难说人工智能时代的10年差距相比于信息技术时代的20年差距更短,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家在教育体制层面开始进行创新性的探索,这将为不断缩小中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差距奠定良好的基础。
“虽然整体层面上,中国的科技教育比美国还有一些差距,未来伙伴教育机器人的巨大核心价值是训练成功能力,提升科技素养,比STEM教育偏重提升科技素养的教育价值更为深入,更有终极的教育意义,即帮助孩子训练对人生成功极为重要的成功能力。”在这点上,恽博士表现出极大的自信,“以成功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新一代教育变革中,中国有机会弯道超出,成为全球教育的领导者。”
人工智能时代,缩小中美教育差距的,政府之外,还有市场
在美国,成立较早的教育机器人公司是2008年的Modular,而未来伙伴创办于1996年,国内在教育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化探索也要早上12年。
也许有人会说,早12年又如何,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还不是落后于美国?这是事实,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限制,二者互为制约,导致了教育内容和模式探索实践上的落后;其次是市场环境的落后,又分为政策环境和企业两个层面。在1996年,私营经济还被定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没有得到与国有经济对等的法律地位。
“我是在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开始创办企业的,大多数人不理解:你怎么做个体户了?那时候还是个体户的感觉,不像现在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热潮。”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恽颇感回味,“当时我博士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偶然看到介绍惠普、松下、索尼这些国际科技巨头的创业史的书,发现推动技术的发展,未必非得做学术,技术型企业对技术的发展影响也很深刻!”
从这段创业史的描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怀揣着技术梦想的学者型企业家的形象。恽为民博士作为这家全球领先的教育机器人公司的灵魂人物,决定了未来伙伴的基因就是技术创新。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领先优势的。
可喜的是,在最近的20多年来,
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效,市场推动需求发展和变革的作用愈加明显。从前文提到的政策文件也可以看到,政府也在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目前,
围绕以STEM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内容-服务”三维一体的市场产业格局已经形成。相比于整个K12教育,以STEM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依然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但却是一个已经进入爆发期、正在快速增长的市场,资本也闻风而至。国内的产品类企业大多已于2014-2017年完成A轮、B轮融资,内容类企业发展进程稍微晚一些,但大多数企业也已经完成天使轮、A轮的融资。在培训服务这块,国内目前已经有4000-5000家公司向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提供科技类教育,但整体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规模较小,教研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弱,市场集中度低,是整个产业生态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整个产业生态中最直接贴近市场需求的环节,因此是最活跃的环节,是“产品-内容-服务”三围市场格局中的主动轮,带动着产品与内容的发展。
而教育服务恰恰是未来伙伴除却技术优势外的第二个强势领域。以教育理论为底层系统的未来伙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产品-内容-教育”一体化输出能力的公司。在未来伙伴创始之初到2016年的20年里,未来伙伴的业务中心都聚焦在to B的业务上,向大学以及中小学提供产品、教材内容或者整体的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2016年成为未来伙伴的C端品牌化元年,这家企业正面临着从以技术为驱动向“技术+市场”双驱动的机遇和挑战。
无可逃避的品牌化发展路径,源于市场在走向成熟。未来伙伴和众多的竞争者、协同者们正在推动着人工智能教育市场的发展,市场同时也在推动着这些企业的发展。空前的市场活性,正在抹平中美人工智能教育的水位差。
但背后依然有隐忧。
真正的差距不在教育本身,而在教育机器人的底层技术
教育机器人的底层技术在哪?
“对咱们影响最大的地方,主要还是芯片和操作系统,我想,中国所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咱们这方面的短缺是类似的。”在谈到教育机器人的技术优势时,恽博士是自豪的,谈到核心技术的缺失时,他是坦然的。也许在他看来,正视这种差距,是消弭差距的第一步。
诚然,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与协同效率是极大提升了的,但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这一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爆发的“中兴事件”,给国人一个警示:
构建在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上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方式是多元的,核心技术的缺失,背后远不止经济风险,可能还会有政治风险,甚至民族冲突风险。
“利用这次贸易战的契机,如果政府不方便做,中国的企业可以构成产业联盟。”对于国产芯片所面临的困局,恽为民博士认为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来破解。国产芯片的问题不单单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国内整个芯片产业基础的问题。2015年工信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集成电路排在重点产业榜首;截至目前,中央级政府专项基金已有17只,总量超8000亿元。
“这个层面上我们也有一些准备,我们已经在研究专用的机器人芯片,教育机器人它也有个特点,要求价格低,价格要便宜,功能要强,要有教育机器人的这种特色的技术。另外操作系统层面上,咱们在底层的操作系统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当然高层的我们用安卓做平台,但是同时我们也做备份的研究,开源的Linux这种平台,因为对于孩子们的应用来说,这方面要突破这个壁垒,相对比智能手机这种级别要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未来伙伴20多年的苦功夫。目前,未来伙伴已经构建起了底层技术和机器人应用技术两个层面的研发体系,共16个研发中心。
想必,这就是学者型企业家的韧性和坚守。
用学者精神做企业,坚守教育为本的初心和理念
在专访的当天,恽博士安排了一场资本投资人的洽谈,就在专访结束之后。尽管至今找不到任何关于未来伙伴的融资记录,但对于资本,恽为民博士并不排斥。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跟资本进行合作。但是资本是逐利的,有的时候是短期的,所以必须跟你的中长期的发展要结合,取得战略上的协同很关键,不能完全围绕资本的指挥棒走。”与众多学者型企业家相似,恽为民对于企业坚持稳健发展的方针,坚持到近乎有些固执——在创业过程中硬生生用实践中的错误和失败将自己从一个学者锤炼成一个兼顾技术研发、市场、财务与管理的企业家,而不是借助外力。“我特别忌讳泡沫的副作用!”
在恽博士看来,学者型的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战略非常有定力。在未来伙伴办公大楼的电梯口,是一面巨大的企业文化墙,上面写的是未来伙伴的梦想、使命和目标,意在让每一个人在进出公司的时候都看到。第二个品质在于对产品的思考比较深远,第三是对于技术都比较执着,企业的基本功会比较扎实。
但凡事都有另一面。对于技术的执着,对于产品的长远考量,一旦度掌握不好,往往就会无法兼顾到短期利益的需要,平衡不好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在供方市场,好的产品会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势,但是现在是典型的需方市场,供给过剩,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我们目前主要的焦虑是怎么能够推出用户最喜欢的、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体验。怎么能够把战略上的领先实实在在转换成产品及体验。”
在访谈中,恽博士提到最多的两个词是“教育”和“技术”,“
能够在做企业的时候,同时开创一个新的学科,开创一个新的产业,还能带来系统性的技术突破,这个是学者出来做企业最有成就感最荣耀的事。”